您的位置: 科技之窗 > 养殖业

牛副结核的防治措施

来源:所属单位 作者:兴安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:2020年11月05日 分享到:

  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牛慢性增生性肠炎。呈世界性分布,中国也有发生。2-3岁的牛最易得病,表现为卡他性肠炎,长期顽固性腹泻,极度消瘦。特征性病变为肠粘膜高度增厚并形成皱襞,在皱襞褶中藏有大量成堆的抗酸性杆菌,但无结核或溃疡。绵羊和山羊偶也可被感染。

  【流行病学】病牛和隐性感染的牛是传染源。在病畜体内,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位于肠绒膜和肠系膜淋巴结。患病家畜和隐形带菌家畜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,从而污染外界环境并可以存活很长时间。病原菌通过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畜体内。在一部分病例,病原菌可能侵入血液,因而可随乳汁和尿排出体外。从牛的性腺也曾发现过副结核分支杆菌。当母牛有副结核临诊症状时,子宫感染率50%以上;有人从有临诊症状的牛的胎儿组织(肝、脾、肾、小肠)分离到了副结核分支杆菌,从而证实本病可通过子宫传染给犊牛。试验表明,皮下或静脉接种也可使犊牛感染。

  【临诊症状】 牛副结核病为典型的慢性传染病,病牛感染后体温变化不明显,出现顽固性下痢,高度消瘦为其临床特征。早期病牛出现间歇性腹泻,时轻时重,体温正常,排出的粪便稀薄恶臭,并带有气泡和粘液块,与其他类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鉴别诊断,发病初期经对症治疗后可得到控制。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变为顽固性下痢,经过几次反复腹泻,该病对药物治疗不敏感,营养高度不良,最后因全身衰弱死亡。后期患牛精神萎靡,被毛粗乱,眼窝下陷,不愿行动,卧地,为慢性、卡他性肠炎,呈长期循环性腹泻,逐渐出现衰弱、脱水等症状,高度消瘦。但体温一直变化不大。死亡病牛高度消瘦,剖检可见空肠、回肠和结肠前段黏膜增厚,呈褶皱状。病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,有黄白色病灶。

  【诊断】根据流行病学、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,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。但顽固性腹泻和消瘦现象也可见于其他疾病,如冬痢、沙门氏菌病、内寄生虫、创伤性网胃炎、营养不良等。因此,应进行实验室诊断以便区别。

  (1)细菌学检查。病料一般取肠黏膜或者肠系膜淋巴结。涂片,经抗酸性染色法对病原菌进行染色,后镜检,副结核杆菌染成红色,其他细菌及细胞浆质等呈蓝色,常可观察到大小约0.5~1.5um,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的小杆菌。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周期较长,该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,一般需要几周到几个月后才会有大量细菌繁殖,因此用此法确诊该病临床意义不大。

  (2)血清学诊断。血清学诊断方法采用补体结合试验(CF)、免疫琼脂扩散试验(AGID)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等。其中ELISA法具有简便快速、敏感性高等优点,是该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方法。

  (3)分子生物学检测。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为常规PCR检测,用IS900 PCR及,ISMav2PCR,多重PCR及荧光探针PCR,可在分子水平上快速、特异地检测出样品中病原。

  (4)变态反应。可用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实验,是检查牛是否感染该病的良好方法。

  【防治】由于病牛往往在感染后期才出现临诊症状,因此药物治疗常无效。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、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,特别是对幼牛更应注意给以足够的营养,以增强其抵抗力。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,必需引进时,则进行严格检疫,并隔离、观察,确诊健康时,方可混群。对已发病的牛场,要做到反复检疫,以变态反应检测方法为主,净化牛群,直到检测到全部为健康牛为止。对检测到的阳性牛要及时隔离饲养,在封闭条件下尽早对症治疗,减轻腹泻,增强体质。但由于该菌的耐受性强,对青霉素不敏感,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不好,因此具有明显症状且经济价值不大的牛就应该尽早淘汰。从变态反应阳性的母牛群中通过隔离、检测等手段选择健康犊牛。经常定期消毒牛舍,避免经厩舍、用具等传染给其他牛,对病牛的粪便及病死牛尸体要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,患病牛产的牛奶要经过消毒后才能饮用或出售。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声明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
地 址:铁西北路兴安盟农牧业局综合办公大楼 网站维护电话: 0482-8288756 Email: mnmyxxzx@163.com

兴安盟农牧局主办 网站标识码1522000021 蒙ICP备20001408 蒙公网安备 15220102010050号

Copyright 2015 www.xam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